印度空军最近宣布一项重大的军事采购计划,称其为“历史性时刻”。根据印度媒体的报道,印度政府已批准了一项总额高达6200亿卢比(约74亿美元)的采购计划,这将成为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AL)迄今为止获得的最大订单。此举意味着,印度空军将接收约180架“光辉”战斗机,数量是此前的两倍,规模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与此同时,老旧的米格-21战机将正式退役。这似乎标志着印度国产战斗机终于迎来了辉煌的时刻。 印度总理莫迪为这一订单亲自背书,他在公开场合对HAL给予了高度评价,还特地乘坐“光辉”战机进行飞行。这一行为被视为他对国产战机的强力支持。对印度民众而言,这笔订单不仅意味着装备的更新换代,更象征着印度在国防领域的自信与独立。官方还特别强调,军购计划将为印度的数百家配套企业带来商机新疆配资公司,涉及雷达、航电系统、材料、发动机部件等多个领域,从而为印度航空工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推动。
然而,尽管这一计划在印度国内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光辉”战斗机的真正表现远没有外界预期的那么乐观。回顾其研发历程,这款战斗机的制造过程几乎可以说是漫长而曲折的。早在1983年,印度便启动了轻型战斗机计划,目标是替代米格-21。但直到2001年,首架原型机才成功首飞,耗时近20年才完成第一阶段。接下来的几年中,战机的试飞工作依然进展缓慢,2013年,第八架试验机才完成飞行。2015年,第一批“光辉”战机才交付印度空军使用。如此长时间的研制周期,使得“光辉”成为全球最慢研制的战斗机之一。而与之相比,中国的歼-10虽然起步较晚,但在2004年便已开始批量服役,并迅速发展成具备全面升级的歼-10C,形成了大规模的作战体系。两者在速度与效率上的差距显而易见。 从技术角度看,虽然“光辉”在外形设计上与法国的“幻影2000”有些相似,但其气动性能和综合作战能力远未达到宣传的“先进”标准。它的内油量仅为2.4吨,作战半径不足350公里,即便加装副油箱,作战半径也仅能延伸到550公里。而歼-10C的作战半径已经超过1200公里,遥不可及。在过载能力方面,“光辉”由于推力不足和机身超重的原因,限制在5.5G,而歼-10C则能够轻松达到9G。此外,印度本计划研发自有的“卡韦里”发动机,但项目迟迟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最终只能依赖美国的F404发动机,暴露出“国产战机”的尴尬境地。 更令人头疼的是,“光辉”的航电系统与武器装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雷达来自以色列,飞控系统来自美国,机炮来自俄罗斯,弹射座椅来自英国,导弹则混合搭配了以色列和法国的型号。这种“万国造”的设计让战机的维护变得极其复杂,也使得战备率长期低于60%。与此同时,机载武器方面也远不如对手。印度骄傲的“阿斯特拉”空空导弹射程仅为110公里,而中国歼-10C使用的霹雳-15导弹射程超过200公里,并且能够与预警机和防空系统无缝协同作战。“光辉”在单机作战能力上存在诸多短板,而与其他国家先进战机在信息化作战体系的差距则让它在真正的战场上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光辉”战机的造价同样引发了不少争议。根据印度国防部公开的数据,这批“光辉”单机价格大约为7000万至8000万美元,几乎与美制F-35战斗机相当。换句话说,印度在支付近乎五代机的费用后,却只能获得一款性能勉强达标的四代机。甚至有印度网友调侃道,购买“光辉”就像是买了一辆宝马外壳,但里面却装的是拖拉机的发动机。正因为如此,“光辉”至今未能获得任何实质性的出口订单。在2023年阿根廷空军招标时,由于英国对零部件实施禁运,印度失去了这次出口机会,国际市场上的尴尬局面进一步加剧。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歼-10C。歼-10C凭借成熟的气动设计和国产发动机,已经形成了大规模的列装,并且配备了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和电子战系统。它不仅能挂载霹雳-15等先进导弹,还具备强大的超视距作战能力和近战格斗能力。在作战体系方面,歼-10C依托中国的预警机和完善的数据链,可以实现“发现即打击”,战术灵活,实战效能远超“光辉”。可以说,如果“光辉”是印度航空工业的“试验品”,那么歼-10C无疑是一个成熟且备受市场青睐的“热门产品”,在南亚战机军购中占据着稳固的地位。 尽管如此,从印度的角度看,“光辉”战机的意义远不止于其性能。它是印度数十年来追求国防自主的象征,承载着“印度制造”的战略目标和民族自信。无论战机本身的性能如何,这批订单至少确保了HAL及其配套企业的生存,也为印度在政治上提供了展示国力的资本。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印度空军的“光辉时代”更多的只是一个政治符号。在面对中国的歼-10C、歼-16甚至隐身的歼-20时,所谓的“光辉”几乎没有任何对抗的可能。 发布于:天津市信泰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