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7月11日交易配资网,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口述史回访调研团培训会在南京农业大学举行,标志着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口述史回访调研行动正式启动。
22年前,南京农业大学的学生走访了南京的湖山村、仙鹤门村、孟塘村,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近60人,最终成果编纂成了《苍天回眸(2)》证词集,并收录进《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中。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暑假,南农的学子将重走学长学姐当年的路,开启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口述史回访调研。截至目前,登记在册在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仅剩26位 ,他们平均年龄超过95岁。
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表示,伴随幸存者们的远去,后代的接力讲述直接关系着幸存者记忆乃至南京大屠杀历史“ 活证 ”的延续问题。“调研不仅是学术任务,更是一次‘记忆的再创造’。你们整理的资料,未来可能成为纪念馆的展陈内容、中小学的教材案例,甚至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窗口。”
展开剩余46%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分享了寻访抗战老兵做口述的经历,希望同学们能在寻访时用心、用情。“同学们,你们今天所做的事,将会成为一种新的记忆。”
曾参与22年前“寻找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访问调查实践活动的人员罗豪也来到现场,他表示,“22年前的那次活动,就像一颗种子,在我的心里种下了传承的根。这22年来不断生根发芽,影响着我的人生轨迹。那段实践经历,培养了我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即将踏上回访调研之旅,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大二学生胡习翊文难掩内心的激动,他说:“参与此次回访调研,让我有压力也有动力,22年前学长学姐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我们这次更多地关注是如何传承这段历史记忆。”
这是一场跨越二十载的时空对话。“昨日”的薪火,将在“今朝”的同学们手中再次点燃。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宋俊峰说:“此次培训会不仅是一次实践活动的启动,更是一堂关于历史记忆、民族精神与青年担当的深刻启蒙。”(总台记者 杨滢 央视网记者 顾津溶)
来源:央视网交易配资网
发布于:北京市信泰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